心理健康课件教学设计240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掌握心理健康的评估方法和相关指标。

3. 认识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4. 学会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5.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 心理健康的评估方法和相关指标

- 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 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

- 心理健康的含义和重要性

-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 课件、视频、图片等教学材料

- 学生分组准备的小组讨论材料

- 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以视频或图片展示心理健康相关案例,引起学生兴趣。

- 提出问题:“什么是心理健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新课讲授(25分钟)

- 讲解心理健康的含义、特点和重要性。

- 介绍心理健康的评估方法和相关指标,如SCL-90、SDS等。

- 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如遗传、环境、生活事件等。

3. 小组讨论(10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分组讨论“心理健康问题在校园中的表现”这个问题。

- 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讨论结果,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

4. 应对心理问题(15分钟)

- 讲解应对心理问题的积极方法和技巧,如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减压等。

- 介绍心理咨询的概念和重要性,强调寻求专业帮助的必要性。

5. 预防心理问题(10分钟)

- 强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介绍一些心理健康预防措施,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积极应对压力、适当宣泄情绪等。

6. 课堂练习(5分钟)

- 布置课堂练习题,考察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解答疑难问题。

7. 总结(5分钟)

-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主动寻求帮助,做自己心理健康的主人。

五、教学评价

-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 小组讨论总结报告

- 课堂练习题完成情况

2024-12-14


上一篇: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健康校园环境

下一篇:小学心理健康热身游戏,让课堂充满活力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