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说课332


一、说课内容
本节课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级上册第二课《认识和调节情绪》。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情绪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 开始对情绪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 情绪表达较为外露,容易冲动。
* 情绪调节能力较弱,易受外部因素影响。
针对这些特点,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情绪,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 认识情绪的基本类型。
* 理解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2. 情感目标:
* 体验不同情绪,学会接纳和感受情绪。
3. 技能目标:
* 学习基本的呼吸调节技术。
* 掌握简单的认知重构技巧。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情绪的类型,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 难点:情绪调节技术,认知重构。
五、教学方法
* 体验式教学:通过情绪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情绪。
* 互动式教学: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互动,分享经验。
*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探索情绪调节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5分钟)
* 出示情景图或视频,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绪。
*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情绪?情绪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2. 新授(25分钟)
(1)认识情绪的类型(10分钟)
* 通过游戏或图片展示,介绍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
* 引导学生讨论每种情绪的表现形式和触发因素。
(2)情绪与行为的关系(15分钟)
* 通过情景扮演或讨论,分析情绪对行为的影响。
* 让学生认识到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双向关系。
3. 活动(10分钟)
* 情绪体验活动:播放不同情绪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
*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说出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
4. 学习情绪调节技术(20分钟)
(1)呼吸调节(10分钟)
* 教授学生深呼吸、腹式呼吸等呼吸调节技术。
* 让学生练习,感受呼吸对情绪的影响。
(2)认知重构(10分钟)
* 介绍认知重构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消极思维模式。
* 让学生练习将消极思维转化为积极思维,从而调节情绪。
5. 总结(5分钟)
* 回顾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 强调情绪调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遇到情绪问题时积极应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但仍有以下反思之处:
* 学生对认知重构的理解程度不一,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练习。
* 课堂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情绪体验活动可以适当缩短,增加情绪调节技术的练习。
* 可以加入更多真实的情境案例,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024-12-05


上一篇:心理健康课学习的心得:开启心灵成长之旅

下一篇:小学心理健康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