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设计:主题式教学与实践融合126


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挑战、未来规划焦虑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教案旨在设计一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采用主题式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了解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症状。
掌握基本的压力管理技巧和情绪调节方法。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
学习有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方法。
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途径和方法。

课程内容及设计: 本课程共计12个学时,分为六个主题模块,每个模块包含2个学时,涵盖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

模块一:认识自我——了解心理健康 (2学时)

* 理论部分: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例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等,并简述其症状表现。 播放相关视频或案例分析,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初步了解。

* 实践部分: “我的心理健康画像”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自我评估量表和讨论,了解自身心理状态,并尝试识别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

模块二:压力管理——应对挑战 (2学时)

* 理论部分: 压力来源分析、压力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介绍常见的压力管理技巧,如时间管理、放松训练、积极思维等。

* 实践部分: 放松训练体验,例如深呼吸练习、肌肉放松练习。分组进行压力情境模拟与应对策略讨论,学习运用所学技巧应对压力。

模块三:情绪调节——掌控情绪 (2学时)

* 理论部分: 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的识别和表达,积极情绪的培养,负面情绪的应对策略,例如认知重构、情绪日记等。

* 实践部分: 情绪识别练习,学生通过图片、音乐等媒介识别自身及他人情绪。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绪情境下的应对方式。

模块四:人际交往——和谐相处 (2学时)

* 理论部分: 有效沟通技巧,积极倾听,非暴力沟通,人际冲突的处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实践部分: 小组讨论:分析人际关系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角色扮演:模拟人际冲突情境,练习沟通技巧和冲突解决策略。

模块五:目标设定与规划——掌控未来 (2学时)

* 理论部分: SMART目标设定原则,生涯规划的步骤,如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 实践部分: 个人目标设定练习,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小组分享,互相鼓励和支持。

模块六:寻求帮助——你不是一个人 (2学时)

* 理论部分: 识别需要寻求帮助的信号,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介绍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热线等资源。

* 实践部分: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情况下寻求帮助的时机和方式。邀请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现场答疑,解答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疑问。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体验式学习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课堂上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包括课堂参与、实践作业、期末考试等。课堂参与考察学生课堂积极性及发言质量;实践作业包括情绪日记、压力管理计划等;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本课程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PPT、视频、案例、练习题等教学资源。同时,需要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合作,邀请心理咨询师参与教学,提供专业指导。

课程改进:

本教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力求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025-07-06


下一篇:青少年生理心理健康:青春期的挑战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