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国学智慧驾驭情绪的艺术——从易经到人际的中国式心法11


大家好,我是您的中文知识博主。今天,我们不谈那些西方心理学流派的“情绪管理公式”,而是要深入探讨一位我们中华民族的智者——曾仕强教授,他如何以其独到的国学智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修心养性、驾驭情绪的中国式蓝图。曾教授虽然没有留下专门的“情绪管理文本”,但他的易经智慧、中庸之道、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无一不为我们提供了超越表象、直抵根本的情绪管理心法。

在现代社会,情绪问题几乎成了全民挑战。焦虑、抑郁、愤怒、压力……它们像无形的枷锁,捆绑着我们的身心。我们常常被告知要“控制情绪”,要“发泄情绪”,要“积极乐观”。然而,曾仕强教授的智慧告诉我们,情绪并非洪水猛兽,也不是简单的敌友,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内心的修为和对外境的理解。真正的情绪管理,不是简单的压抑或释放,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认知与顺应天道、人道的智慧。

一、情绪的本质:阴阳变幻与合理存在

曾仕强教授的国学体系,始终以《易经》为根基。他认为,情绪的产生和变化,如同自然界的阴阳消长,昼夜更迭,是生生不息的宇宙法则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喜怒哀乐,皆是人性的一部分,无所谓好坏对错,关键在于“发而皆中节”。

曾教授常说:“合理不合理,都是合理。”这句话初听令人费解,但深思之下,却蕴含着极大的情绪管理智慧。它并非要我们不辨是非,而是提醒我们,任何情绪的背后,都有其产生的逻辑和原因,即便在我们看来不合理,在当事人看来,却可能是完全合理的。当你能够理解这一点,对他人的情绪,就能少一分评判,多一分理解;对自己的情绪,也能少一分抗拒,多一分接纳。愤怒时,不是简单地压抑,而是思考愤怒背后的需求;悲伤时,不是沉溺其中,而是允许悲伤的流淌,并探索其深层原因。

这种视情绪为“合理存在”的视角,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接纳。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接纳自己的所有情绪,包括那些“负面”的情绪,才能开始有效地去理解和转化它们。曾教授的智慧,让我们从对情绪的对抗,转向对情绪的理解与共存。

二、修身立德:情绪管理的根本之道

在曾仕强教授的哲学中,情绪管理绝非孤立的技巧,而是修身养性、提升个人品德的自然结果。他强调“内圣外王”的道理,即一个人只有修养好内在,达到心性的清明与坚定,才能在外在世界中游刃有余,包括妥善处理情绪。

“内圣”的功夫,在于明心见性,格物致知。曾教授常引导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自然”,佛家的“慈悲、智慧”。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了仁爱、正义、礼节、智慧和诚信,他的心态自然会趋于平和,不易被外界的纷扰所动摇。这份内在的笃定和光明,是抵御负面情绪侵蚀的强大盾牌。

他尤其重视“反省”和“慎独”。每天的反省,是清理内心垃圾、纠正偏差的过程。在独处时,面对自己的真实情绪,不欺骗,不逃避,这份坦诚是情绪管理最深层次的修行。当一个人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了解情绪的源头,便能从根本上化解它们的负面影响,而非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控制。

三、易经智慧:洞察变局,顺应天道

《易经》是曾仕强教授学说的核心,它为情绪管理提供了宏大的宇宙观。易经讲“变”,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意味着世间万物,包括我们的情绪和所处的境遇,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执着于一时的情绪或结果,是痛苦的根源。

学会用《易经》的眼光看待事物,就是培养一种“变通”的能力。当我们遭遇不如意、产生负面情绪时,与其抱怨和抗拒,不如去理解“时”与“位”的变化。可能此刻处于“剥”卦,万事不顺,但剥极则复,光明总会到来;可能此刻身处逆境,但只要能“知变而变”,顺应时势,便能找到突破口。这种对变化的深刻理解和接受,能够极大缓解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时的焦虑和恐惧。

曾教授提醒我们,要“未雨绸缪”,要“居安思危”。不是让我们杞人忧天,而是要对未来有预见性,对可能发生的变故有心理准备。当我们在逆境中,能够想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理,就能激发出内在的韧性与力量,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应对的动力。

四、中庸之道:驾驭情绪的平衡艺术

儒家的“中庸之道”,是曾仕强教授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方面反复强调的准则,它也是驾驭情绪的最高艺术。中庸并非平庸,而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在情绪管理上,“中庸”体现在不过度悲伤,也不过度狂喜;不过度愤怒,也不过度压抑。它要求我们在情绪产生时,能够保持一份觉察,不被情绪完全裹挟,而是能像一位旁观者一样审视它,然后做出“中节”的反应。比如,当感到愤怒时,中庸不是让我们完全压抑愤怒,假装没事,也不是让我们大发雷霆,伤害他人。它可能是让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愤怒的原因,然后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诉求,或者适当地远离激化冲突的环境。

曾教授的“中庸”之道,还体现在他提倡的“变通”和“圆融”。人与人相处,情绪的摩擦不可避免。如果我们总是执着于自己的立场,非黑即白,那只会加剧矛盾。而“圆融”则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对方的“合理不合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这种灵活变通的能力,能大大减少因人际冲突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五、人性洞察与人际圆融:情绪的外化管理

曾仕强教授的学问,最终是落实到“人”的身上。他深谙中国人的复杂人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独特的为人处世之道,这对于管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情绪至关重要。

“中国人是讲情的。”曾教授一语道破中国人际关系的奥秘。在与人沟通时,我们不能只讲道理,还要顾及对方的情绪和面子。当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就能有效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和情绪内耗。比如,即便对方说了不中听的话,先不要急着反驳或生气,而是去揣摩他话语背后的动机和情绪,可能他只是因为压力大,或者有自己的难处。

这种同理心和换位思考,是化解人际情绪炸弹的有效工具。

此外,曾教授提倡“与人为善”和“成人之美”。当一个人心怀善意,乐于助人时,他所散发出的正能量,也会回馈到自己身上,减少负面情绪的滋生。而“成人之美”则意味着不轻易拆台,不背后议论,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和空间,这不仅能赢得良好的人缘,更能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一份清净和宽广,不易被外界的是非所困扰。

六、实践路径:知行合一的日常应用

曾仕强教授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如何将这些深奥的国学思想融入我们的日常情绪管理呢?

1. 觉察情绪,勿随波逐流: 每天抽出时间进行内观,问问自己:“我现在感觉如何?这种情绪从何而来?它想告诉我什么?”不评判,只是观察。当我们能清晰地觉察情绪,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时,就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2. 管理信息,净化心源: 曾教授强调“信息污染”对人心的影响。我们每天接收海量信息,很多都带有负面情绪。学会筛选信息,远离负能量的圈子,培养积极向上的阅读和交流习惯,如同给心灵建立一道防火墙。

3. 修身养性,持之以恒: 情绪管理是一项长期工程。坚持每日反省,培养一项能让自己内心平静的爱好(如书法、阅读、冥想),保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这些都是滋养身心、稳定情绪的基础。

4. 变通应对,以柔克刚: 面对突发情况或人际冲突时,先深呼吸,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学会适时地放下执念,以柔和、灵活的态度应对,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 广结善缘,和合共赢: 积极参与社交,与品德高尚、心态积极的人为伍。在人际交往中,主动付出善意,解决问题时寻求共赢的方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情绪的稳定剂和调节器。

曾仕强教授为我们揭示的情绪管理之道,是一条回归本源、内求智慧的修身之路。它不是简单的技巧训练,而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哲学。通过学习曾教授的智慧,我们不再是被情绪左右的傀儡,而是能够驾驭情绪、化解情绪,最终达到内心和谐、生命圆融的智者。这条道路虽漫长,却充满光明与希望,愿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与力量。

2025-11-04


上一篇:情绪困扰终结者:从失控到掌控,构建你的高情商情绪管理系统!

下一篇:告别情绪内耗,重获内心平静:情绪管理大师的实用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