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启蒙:小班班会教案设计与实践全攻略141


亲爱的老师们,家长朋友们,以及所有关心孩子成长的伙伴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文知识博主。今天,我们要聊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我们忽视的话题:小班心理健康班会教案的设计与实践。


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我们这里通常说的“小班”泛指学龄前儿童或小学一二年级的小规模班级)阶段,孩子们的心灵像一张张纯真的白纸,他们的情绪、社交技能、自我认知都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一个精心设计的小班心理健康班会,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一次温柔的引导,一次心灵的播种,帮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健、更阳光。


那么,如何才能为这些“小不点”们打造一堂既生动有趣,又能触及心灵的心理健康班会呢?今天,我就带大家手把手,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解析小班心理健康班会教案的设计与执行策略。

小班心理健康班会的重要性:为什么是“现在”?


你可能会问,这么小的孩子,需要讲心理健康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非常需要”!


1. 奠定情绪基石: 小班阶段是儿童情绪发展和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关键期。他们开始学习辨别自己的情绪,认识他人的情绪,并尝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早期的引导,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情绪应对模式。


2. 培养社交技能: 在小班集体生活中,孩子们开始学习分享、合作、解决冲突。心理健康班会是模拟社交情境、提供实践机会的绝佳平台,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


3. 塑造积极自我: 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互动,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建立初步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4. 应对成长挑战: 适应新环境(如入园、入学)、分离焦虑、兄弟姐妹的到来、甚至一些家庭变故,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班会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表达困惑,获得支持。


5. 提升抗逆能力: 早期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如何面对挫折,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

小班心理健康班会教案设计核心原则


针对小班孩子的特点,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核心原则:


1. 年龄适宜性(Age-appropriateness):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孩子们的认知能力、理解水平和注意力持续时间都有限。班会内容要简单直接,避免抽象概念,多用具象的例子、故事、游戏来呈现。时长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为宜。


2. 互动参与性(Interactive Engagement): 小孩子是“做中学”的。纯粹的讲解或说教对他们几乎无效。教案中应设计大量的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涂鸦、肢体表达、游戏等,让每个孩子都能动起来、说出来、体验到。


3. 情境体验性(Experiential Learning): 心理健康是关于感受和行为的。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孩子在模拟环境中体验情绪,感受人际互动,并尝试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内化学习内容。


4. 积极引导性(Positive Guidance): 班会的主旨应是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即使讨论负面情绪,也要引导孩子看到光明的一面,学习积极的应对策略,而不是强化负面感受。


5. 整合多元形式(Multi-modal Presentation): 结合儿歌、故事、绘本、图片、视频、音乐、实物等多种媒体形式,刺激孩子的感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


6. 持续发展性(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次班会可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教案设计应考虑如何将课堂所学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并鼓励家园共育,让家长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小班心理健康班会教案]范例:认识情绪,做情绪的小主人


下面,我将为大家呈现一个详细的教案范例,主题是“认识情绪,做情绪的小主人”。

主题:认识情绪,做情绪的小主人



班级: 小班(或小学一年级)


时长: 25-30分钟


目标:

认知目标: 帮助幼儿认识和辨别常见的四种基本情绪(高兴、生气、害怕、难过)。
情感目标: 鼓励幼儿接受并表达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也会有不同的情绪。
技能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寻求帮助、转移注意力。


准备:

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或《生气的亚瑟》(或其他关于情绪的绘本)
情绪表情卡片(画有高兴、生气、害怕、难过等表情的图画,每种情绪多张)
大张白纸或黑板,彩色笔
轻柔的背景音乐
一个情绪“宝盒”或“情绪垃圾桶”(可选,用于活动)


流程:

一、导入环节:情绪天气预报(5分钟)



1. 教师引导语: “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个小小的天气预报员,不过我们预报的不是外面的天气,而是我们心里的‘情绪天气’。你们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呢?是晴朗高兴,多云有点小烦恼,还是下雨有点难过呀?”


2. 活动方式: 教师展示四种情绪表情卡片(高兴的太阳、生气的乌云、难过的雨滴、害怕的闪电),让孩子选择一张最能代表自己当下心情的卡片。鼓励几个孩子简单分享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3. 目的: 活跃气氛,引导孩子关注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初步认识情绪的多样性。

二、展开环节:情绪故事会与表情模仿(10分钟)



1. 教师引导语: “谢谢大家的分享!原来我们每个人每天的心情都不一样呢。现在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情绪的有趣故事,听完故事我们一起来学学情绪的表情和动作好不好?”


2. 绘本阅读: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在故事进行中,暂停在关键情绪点,提问:“小怪兽现在是什么心情呀?”“你们猜他为什么会这样?”


3. 表情模仿: 读完故事后,教师拿出大的情绪表情卡片,带领孩子一起模仿各种表情和动作。

高兴: 咧嘴笑,拍手,跳一跳。
生气: 皱眉头,鼓腮帮,跺脚(轻声)。
难过: 扁嘴巴,低头,假装抹眼泪。
害怕: 瞪大眼睛,身体缩起来,躲到老师身后。


4. 讨论: “你什么时候会觉得高兴?什么时候会觉得生气/难过/害怕?”鼓励孩子分享具体的经历。强调:每种情绪都是正常的,没有对错,只是感受。


5. 目的: 通过故事和模仿,加深孩子对不同情绪的理解和辨别能力,知道情绪是自然存在的。

三、活动环节:情绪“变变变”与“情绪宝盒”(10分钟)



1. 情绪“变变变”: 教师出示一种情绪表情卡片,不说话,只做表情和动作,让孩子猜这是什么情绪。然后请孩子轮流上来做一种情绪表情,让其他小朋友猜。


2. 情绪“宝盒”/“情绪垃圾桶”:

教师引导语: “我们知道了有好多不同的情绪,那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生气、难过、害怕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讨论与示范: 引导孩子思考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

“生气了可以深呼吸三下,像小火车一样‘呼——嗤——’,把气吐出去。”(示范深呼吸)
“难过了可以抱抱爸爸妈妈,或者告诉老师和小伙伴。”
“害怕了可以找一个让你安心的角落,或者抱抱自己。”
“不开心了可以听听音乐,看看小鱼,或者和小伙伴玩个游戏。”


制作“情绪小画册”(可选,时间允许): 给每个孩子发一张纸,让他们画下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情绪,或者当自己难过时会怎么做。
“情绪宝盒”: 告诉孩子们,当有不好的情绪时,可以把这些不开心的事情“装”进一个想象中的宝盒里,或者“扔”进“情绪垃圾桶”,然后告诉自己:我可以想办法让它变好。


3. 目的: 巩固情绪识别,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习简单的情绪调节策略,建立积极应对情绪的信心。

四、总结与延伸:情绪小超人(3-5分钟)



1. 教师引导语: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好多情绪,还学习了怎么做情绪的小主人。记住,所有的情绪都很正常,我们可以有高兴,也可以有难过。重要的是,当我们有不好的情绪时,要学会用健康的方式来处理它们。我们都是情绪小超人!”


2. 情绪“加油歌”: 带领孩子一起唱一首简单、积极的儿歌(如《我爱我的坏脾气》或自编小歌谣),鼓励他们勇敢表达和调节情绪。


3. 家园共育: 建议家长回家后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并和孩子一起阅读情绪绘本。


4. 目的: 总结升华,强化积极情绪理念,为后续学习和家园共育打下基础。

教案执行注意事项与教师“软实力”



一个好的教案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和“软实力”。


1. 营造安全信任的氛围: 让孩子感觉这里是安全的,他们可以自由表达任何情绪,不会被嘲笑或批评。教师的语调、表情和肢体语言都至关重要。


2. 细致的观察力: 密切关注每个孩子的反应。有些孩子可能不善言辞,但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会传递信息。及时发现并回应,给予个别支持。


3. 共情与接纳: 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不要急于评判或否定(“有什么好生气的!”)。而是要表达理解和接纳(“老师看到你有点生气,是不是因为……?”)。


4. 灵活应变: 班会活动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案进行。孩子们的反应是不可预测的,教师要学会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活动节奏、深度和形式。


5. 自身的榜样作用: 教师首先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一个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的老师,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健康范本。


6. 肯定与鼓励: 积极肯定孩子们的每一次参与、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表达。一个小小的鼓励,就能激发他们更大的兴趣和自信。

结语


小班心理健康班会,是孩子们人生中第一堂生动的“心灵成长课”。它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地解决所有问题,但它会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慢慢长成参天大树,为他们未来的幸福人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理能量。


希望这份教案设计与实践全攻略能为您带来启发和帮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心灵播撒阳光,让他们在爱与理解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情绪的小主人,生活的大赢家!

2025-10-31


上一篇:职场“心”病:员工心理健康危害深度剖析与应对策略

下一篇:童谣防疫,乐动童心:幼儿心理健康守护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