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课:如何实现‘知心’又‘铸魂’?9
嘿,各位关注我们年轻人成长的朋友们!今天咱们聊一个既“走心”又“铸魂”的话题——如何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这可不是简单的“政治说教”嫁接到心理辅导,而是一场旨在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大学生们面临的学业、就业、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等压力日益复杂。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感,更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所有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让心理健康课程不再是纯粹的“心理学工具箱”,而是成为德育与心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就成了我们亟需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所谓“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开展”,并非硬性叠加,更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深度挖掘心理健康知识、理论和技能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思政元素,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旨在实现“知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调适情绪、应对挑战;更要“铸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为什么需要思政融入心理健康课程?——时代的呼唤与育人的需求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多元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冲击,让不少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迷茫、焦虑甚至虚无感。纯粹的心理技能训练,固然能缓解一时之困,但若缺乏对人生意义、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其心理健康的大厦可能根基不稳。思政教育的融入,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的价值观坐标,帮助他们在大时代背景下找到自我定位,获得内在的稳定感和意义感。
其次,从学生发展的需求来看,心理健康不应仅仅停留在“无病”层面,而应追求更高层次的“积极心理健康”。这种积极状态包含了乐观、韧性、感恩、爱国、奉献等品质,这些品质本身就与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高度契合。例如,逆境应对能力不仅是心理学的范畴,更与个人意志品质、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集体主义和责任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缓解个体孤独感,促进社会适应性。
再者,从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来看,“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健康课程绝不能成为德育的“飞地”,它应当与其他课程一道,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重任。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心理健康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成长动力和精神滋养,实现心理健康与道德素养的同步提升。
思政融入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原则:润物无声,以心育心
成功的融合,需要遵循一些核心原则:
第一,“润物无声”的渗透性原则。这强调融合的自然性和内隐性,避免生硬说教和贴标签式的灌输。思政元素应如同盐溶于水,自然地融入心理学概念和案例分析中,让学生在理解心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熏陶。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导向原则。思政教育要回应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难题。例如,在讨论人际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分析情绪管理时,可以结合“国家发展中的奋斗精神”来激发积极情感。让思政教育从抽象概念走向鲜活的人生体验。
第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融合原则。心理健康课程的科学性是基础,思政教育的融入不能削弱其专业性。应在确保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严谨性前提下,挖掘其内在的思政价值。例如,在讲授“自我认知”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探讨“压力应对”时,可以结合榜样人物的奉献精神来提升学生的抗逆力。
第四,“知情意行”的全面育人原则。思政融入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情”动于心,“意”志坚定,并最终体现在“行”动上。通过情感共鸣、榜样激励和实践体验,促使学生将所学转化为内化的价值观和外化的行为准则。
思政融入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路径:多维探索,创新赋能
那么,具体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心理健康课程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探索:
1. 深度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在自我认知与发展模块:引导学生认识到“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中,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结合“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观、价值观。
在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模块:不仅教授心理调适技巧,更要结合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科学家等榜样人物的逆境奋斗故事,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模块:强调集体主义、协作精神、感恩奉献等价值观。通过探讨“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观、道德观,培养同理心、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例如,志愿服务、团队协作等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和集体的力量。
在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块: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结合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帮助学生理解个人生命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担当。
2. 创新教学方法与载体:
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又蕴含思政教育价值的真实案例(如扶贫干部、抗疫英雄的感人事迹,或社会热点中的伦理困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情境中体验、思考和感悟。
体验式教学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红色基地研学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社会责任,体会国家发展成就,激发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
小组讨论与辩论:针对一些兼具心理学和思政内涵的话题(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挫折是财富还是灾难”),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识。
多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利用微电影、纪录片、线上互动平台等形式,展示优秀人物事迹、中华文化魅力,以及心理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榜样示范与朋辈引领:邀请德才兼备的优秀校友、教师或学生分享成长经历、奋斗故事,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和激励学生。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是思政融入的关键执行者。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更要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和德育能力。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要求,掌握思政融入的有效方法和技巧,真正做到“政治素养高、心理专业精、育人情怀深”。同时,鼓励教师团队开展集体备课,交流经验,形成合力。
挑战与展望:在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
当然,思政融入心理健康课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何避免思政元素的生硬嵌入,真正做到“润物无声”?如何平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与思政教育的导向性?如何评估思政融入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认同和接受度?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然而,挑战也意味着机遇。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探索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共通机制;更丰富的实践创新,开发更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和教学资源;更完善的评价体系,科学衡量思政融入的育人成效。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批批心理阳光、人格健全、有家国情怀、有社会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各位朋友,心理健康课程的思政化,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它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病”,更要关注他们的“心志”;不仅要培养个体适应社会的技能,更要塑造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堂心理健康课都成为“知心”与“铸魂”的精彩旅程,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2025-10-20

荣格与文学的奇妙交织:深度解析心理小说中的原型与个体化之旅
https://www.hyxlyqh.cn/89180.html

艺术疗愈指南:如何通过绘画作品探索心理健康与自我表达
https://www.hyxlyqh.cn/89179.html

许晴:‘不老少女’的心理密码与成长边界——从《花少》争议看她独特的自我世界
https://www.hyxlyqh.cn/89178.html

现代生活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从识别到应对的全面指南
https://www.hyxlyqh.cn/89177.html

非常时期,如何守护师生心理健康?——构建心灵韧性,共克时艰指南
https://www.hyxlyqh.cn/89176.html
热门文章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健康心态,拥抱美好未来
https://www.hyxlyqh.cn/1875.html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
https://www.hyxlyqh.cn/5658.html

维护心理健康的趣味小游戏
https://www.hyxlyqh.cn/2256.html

职场心理健康入职报告
https://www.hyxlyqh.cn/5667.html

心理健康的科学依据
https://www.hyxlyqh.cn/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