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心育不打烊:学生居家心理健康班会指南与实操》207


亲爱的教育者们、家长们、同学们:

当教室的门暂时关闭,当熟悉的校园生活被按下“暂停键”,一场突如其来的“停课”往往打乱的不仅仅是学业节奏,更是孩子们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秩序。无论是因疫情、自然灾害还是其他突发事件,停课带来的不确定性、社交隔离以及信息过载,都可能给学生的心理健康蒙上一层阴影。然而,“停课不停学”不仅仅指知识的学习,更应包含心灵的成长与滋养——“心育不打烊”。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博主,我深知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一份有温度、有深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就为大家带来一份关于“停课期间学生心理健康班会”的详细指南与实操建议,希望能帮助老师们在特殊时期,依然能点亮学生心中的灯塔,引导他们积极应对挑战,健康成长。

一、停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我们为何需要这场班会?

停课,对于孩子们而言,绝不仅仅是换个地方学习那么简单。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多种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 作息与日常秩序的打破:规律的学校生活是学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停课后,居家生活可能变得散漫,导致昼夜颠倒、饮食不规律,从而影响情绪和学习效率。

2. 社交隔离与人际连接的缺失:学校是学生主要的社会化场所。停课意味着与同学、老师面对面交流机会的减少,这对于正处于发展期的青少年而言,可能导致孤独感、失落感甚至人际关系紧张。

3. 学业焦虑与未来不确定感:考试延迟、课程进度受影响、升学压力等,都可能让学生对学业产生焦虑。同时,对疫情、灾难本身的担忧,以及对未来走向的迷茫,也会增加心理负担。

4. 家庭氛围的影响:父母居家办公、经济压力增大等,都可能导致家庭内部矛盾增多,孩子容易成为家庭负面情绪的“吸收器”,进而产生自己的情绪困扰。

5. 信息过载与不良信息干扰: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负面新闻、谣言等容易引发恐慌、焦虑。学生若缺乏有效的信息辨别和过滤能力,可能陷入信息漩涡。

正因如此,一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班会,不仅是教育的需要,更是对学生心灵的呵护与支持。

二、班会目标:我们希望达成什么?

一场成功的心理健康班会,应清晰地设定认知、情感、行为三大目标:

1. 认知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停课期间可能出现的常见心理反应(如焦虑、烦躁、失落、孤独等),认识到这些情绪是正常的。
学习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的有效方法,如放松训练、积极思维、时间管理等。
掌握获取心理支持的途径和资源。

2. 情感目标:

营造一个开放、接纳、安全的氛围,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感受,减少心理困扰的污名化。
提升学生的自我接纳度,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值得被尊重的。
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相互支持的意识。

3. 行为目标:

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作息计划和学习计划。
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身心放松活动和适度体育锻炼。
促使学生积极寻求与家人、朋友的线上连接,并学会在需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三、班会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班会开始前,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关键。

1. 教师自身的心理准备:班主任作为班会的主导者,首先要保持情绪稳定,以积极、开放、理解的态度面对学生。自我关怀同样重要,确保自身有足够的情绪能量去支持学生。

2. 技术与物资准备:

在线平台:选择稳定、功能齐全的在线会议平台(如腾讯会议、钉钉、Zoom等),提前测试音视频、屏幕共享、互动白板、投票等功能。
互动工具:准备一些能活跃气氛、促进表达的线上小工具,如在线问卷、思维导图、互动小游戏、背景音乐等。
班会课件:精心制作PPT或电子白板,内容条理清晰,图文并茂,避免大段文字,多用图片、图表、视频。
紧急联系方式:准备学校心理老师、班主任、相关心理援助热线等联系方式,以便随时提供帮助。

3. 环境营造:

提前告知学生班会主题和目的,消除他们的疑虑。
提醒学生选择一个相对安静、私密的环境参与班会。
约定班会纪律,鼓励积极发言,但也要尊重不愿发言的同学。强调“在这里,你的感受都是被允许的”。

四、班会流程与核心内容:一份实用的“教案”

以下是一份约60-90分钟的线上心理健康班会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A. 暖场与破冰:打开心扉(10-15分钟)


目的:放松心情,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连接。

活动设计:

“情绪晴雨表”:让每位同学用一个词或一个表情符号(雨、阴、多云、晴、彩虹)来描述自己最近的心情,并在聊天区发送或在线白板上标记。老师可以做简单引导:“最近可能天气变化很大,我们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总有阴晴圆缺。没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让阳光更多一些。”
“此时此刻我的感受”: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带有表情的图片,让学生选择一张最符合自己当前心情的图片,并简短分享选择理由(自愿)。

核心信息:你的感受是正常的,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

B. 认识情绪:接纳与理解(15-20分钟)


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停课期间可能产生的情绪,并学会接纳这些情绪。

活动设计:

“情绪的漩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停课这段时间,你都经历了哪些情绪?哪些让你感到不舒服?”鼓励学生说出焦虑、烦躁、无聊、孤独、担心、恐惧等。可以在白板上列出,形成一个“情绪词云”。
“情绪不是敌人”:老师讲解:每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例如,焦虑提醒我们有未完成的任务;恐惧是保护我们的机制;烦躁可能是因为需求未被满足。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管理它们,而不是压抑或抗拒它们。通过小故事或案例,让学生明白情绪的自然性。

核心信息: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们是身体和心灵的信号。理解它,才能更好地应对它。

C. 应对策略:居家心理“急救箱”(20-25分钟)


目的:传授实用的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方法。

活动设计:

“我的生活我做主”——规律作息:强调制定并遵守作息时间表的重要性,包括学习、休息、娱乐、运动。分享一个范本,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息表。
“心与心的连接”——保持社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线上方式(视频通话、群聊、线上游戏)与朋友、老师、家人保持联系。强调与家人坦诚沟通的重要性。
“动起来,乐起来”——适度运动:推荐一些居家运动小视频或徒手训练。播放一段轻快音乐,带领学生做几分钟简单的伸展运动或眼保健操。
“呼吸的魔法”——放松训练:教授简单的腹式呼吸法或冥想小技巧(例如“正念吃葡萄干”练习的简化版),带领学生体验1-2分钟。
“信息过滤器”——合理获取信息:引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来源,避免过度关注负面新闻,设置固定的新闻浏览时间。
“发现小确幸”——发展兴趣:鼓励学生利用居家时间培养新的爱好,如阅读、烹饪、绘画、乐器等。
“我不孤单”——寻求帮助:强调遇到无法解决的心理困扰时,寻求专业人士(父母、老师、心理咨询师)帮助是勇敢而非软弱的表现。

核心信息: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积极行动,你就能掌控自己的情绪。

D. 积极心态:发现“微光”(10-15分钟)


目的: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停课生活,培养感恩和乐观的心态。

活动设计:

“停课期间我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分享停课期间自己获得的新技能、新知识,或发现的新兴趣点。可以是学做一道菜、读了一本书、掌握了某个软件操作等。
“感恩日记/三件好事”:引导学生每天记录三件让自己感到开心或值得感恩的事情。在班会上,可以邀请几位同学分享一两件。

核心信息:即使在困境中,我们也能发现美好的事物,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E. 互动问答与资源分享(5-10分钟)


目的:解答学生疑问,提供具体求助途径。

活动设计:

开放提问:给学生提问时间,老师或班级心理委员进行解答。
心理资源卡:在PPT上展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老师的联系方式,以及一些权威的心理援助热线和线上平台。

F. 总结与展望:带着希望前行(5分钟)


目的:强化班会主题,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力量。

活动设计:

暖心寄语:老师进行总结:“亲爱的同学们,停课是一段特殊的经历,它可能带来挑战,但也给予我们成长的机会。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在这里支持你。请照顾好自己,也关心你身边的人。让我们带着希望,共同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再次确认:邀请学生在聊天区输入一个词,表达他们参加完班会后的感受或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

五、延展与巩固:一堂课之外的持续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一蹴而就,一堂班会只是起点。

1. 家校合作:将班会内容摘要或关键信息分享给家长,引导家长关注孩子情绪,学习有效沟通,共同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建议家长与孩子一同制定作息计划,鼓励亲子活动。

2. 持续关注:班会后,老师要继续留意学生的线上表现和情绪变化,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及时发现并干预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可以发挥“小雷达”作用。

3. 主题活动:可以不定期开展线上读书分享会、兴趣小组、心理小测试等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

4. 教师自我关怀: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们在特殊时期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请务必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寻求同事、家人或专业人士的支持,保持积极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

停课,是一段特殊的时光,它教会我们适应变化,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不仅要做到“停课不停学”,更要让“心育不打烊”。愿这份指南能为每一位身处特殊时期的教育者提供帮助,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2025-10-18


上一篇:双手交叉睡觉:是心理防备,还是无意识习惯?深度解析睡姿密码与健康影响

下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最新研究成果与实用守护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