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国学智慧驾驭情绪,洞察人性实现内心圆融的中国式管理精髓91

作为您的中文知识博主,我很荣幸为您深入剖析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关于情绪管理的精辟见解。

朋友们,大家好!作为一位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博主,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无法避免,却又常常感到困扰的话题——情绪管理。在现代社会,我们追求效率,崇尚理性,但情绪这个“不速之客”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扰乱我们的心湖,甚至影响我们的决策和人际关系。

当我们谈到情绪管理,很多人会想到西方的心理学理论,比如识别情绪、表达情绪、或者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然而,今天我想带大家走进一位真正的智者——曾仕强教授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如何从博大精深的国学智慧中,提炼出一套独到而圆融的“中国式情绪管理”之道。曾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易学大师和管理学专家,更是一位深谙人性的智者。他所分享的,并非简单的心理技巧,而是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的生命哲学,它教我们如何从根本上理解情绪,驾驭情绪,最终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圆融。

曾仕强教授常说:“情绪是人性的必然,你不可能没有情绪。”这与一些西方理论强调情绪“好坏”的二元对立有所不同。在曾教授看来,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是生命活力的体现,也是我们认识自己、感受世界的重要方式。他深受《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等思想的熏陶。这意味着,情绪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它是否“中节”,也就是是否适度、恰当,能否与周围的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的平衡。

所以,曾教授首先教我们的,不是去压抑或消灭情绪,而是要“认识情绪,理解情绪的必然性”。他强调,我们首先要接受自己会有各种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生气、焦虑、沮丧,这些都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强行压制只会适得其反,导致情绪以更隐蔽、更破坏性的方式爆发。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自责,从而为更深层次的情绪管理奠定基础。

曾教授情绪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对“中庸之道”的深刻践行。他认为,“中庸”不是平庸,更不是骑墙派,而是“恰到好处”,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在情绪管理上表现为:当你感到快乐时,不要得意忘形,过度张扬;当你感到悲伤时,不要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当你感到愤怒时,不要暴跳如雷,做出无法挽回的举动。要学会找到那个平衡点,让情绪的表达既能释放自身,又不至于伤害他人或自我。

如何把握这个“中”和“节”呢?曾教授提出,这需要我们“修身养性”,提升自我觉察的能力。在情绪即将爆发或已经产生时,给自己一个“暂停”的时刻,用理性去审视它。他常说:“我们不能控制发生的事情,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对事情的反应。”这个“暂停”,正是给了我们运用理智和智慧去选择反应的机会。比如,当怒火中烧时,停下来深呼吸,问问自己:“我为什么生气?这种生气会带来什么后果?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通过这种自我对话,我们就能慢慢从情绪的漩涡中抽离,找到“中节”的出口。

《易经》的智慧,是曾教授思想的另一大支柱。他认为,《易经》讲的是“变”,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化不止的规律。情绪也一样,没有哪一种情绪会永远持续,它们是动态变化的。理解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我们就能以更开放、更达观的心态去面对情绪的起伏。当我们身处低谷,情绪低落时,要相信“否极泰来”,变化是必然的;当我们情绪高昂时,也要警惕“乐极生悲”,保持一份清醒。这种顺应变化的智慧,让我们不执着于某种情绪状态,从而拥有更强大的心理韧性。

“圆通”是曾仕强教授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它也是中国式情绪管理的最高境界。所谓“圆通”,是指一个人为人处世能够达到圆融无碍、通达变通的境界。在情绪管理上,圆通意味着我们不仅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还能理解和接纳他人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察言观色”、“善解人意”。这要求我们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它不是八面玲珑的世故,而是发自内心的体谅与智慧。

曾教授还特别强调,情绪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技巧”,而是一种“功夫”,需要长期的“修养”。这种修养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践行中。例如,通过阅读经典,如《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我们可以涵养心性,提升格局。当我们的格局大了,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便不再能够轻易激起我们的情绪波澜。正如他所说:“小事看破,大事看淡,没事看穿。”

此外,曾仕强教授也提倡通过“积德行善”来培养正向情绪。他认为,一个常常帮助他人、心存善念的人,其内心自然充满喜悦和安宁。而一个总是计较得失、心怀抱怨的人,则更容易被负面情绪所困扰。这是一种从“心”出发,由内而外的情绪管理方式,它不依赖于外部刺激,而是通过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来获得持久的内心平静。

在日常生活中,曾教授的情绪管理之道可以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知己知彼”。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知道什么会激怒自己,什么会让自己焦虑。同时,也要尝试去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避免误解和冲突。

其次是“慎独”。在独处时,要学会与自己的情绪相处,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不要让负面情绪在无人监督时恣意生长,而是要主动去疏导和化解。

再者是“保持弹性”。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事情不会永远按照我们预想的方向发展。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情绪自然会受影响。曾教授提醒我们,要像水一样,柔软而有韧性,能适应各种容器,能绕过各种障碍,而不是硬碰硬。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培养感恩之心”。曾教授认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内心会充满阳光,更容易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减少抱怨和负面情绪的产生。感恩,是滋养积极情绪的源泉。

亲爱的朋友们,曾仕强教授所分享的情绪管理之道,并非是冰冷的理论,而是充满人生智慧的温暖指引。它教我们不要对抗情绪,而是要理解它、接纳它,然后运用我们的智慧去驾驭它。这是一种积极的、富有生命力的管理方式,它让我们不再是情绪的奴隶,而是情绪的主人。通过学习曾教授的国学智慧,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更能提升人生的格局,实现内心的圆融,活出真正精彩、和谐的人生。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尝试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相信您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平静与圆通。

2025-10-10


上一篇:终结情绪内耗!零基础掌握情绪管理,找回内心平静与力量

下一篇:解锁孩子情绪密码:巧用儿童情绪管理贴画,玩转情商培育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