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运用易经智慧,掌握中国式情绪管理的精髓与实践305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文知识博主。今天,我们要聊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曾仕强教授一生都在强调的“内功”——情绪管理。特别是曾教授在《情绪管理》系列讲座中,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为我们解读了情绪的本质与驾驭之道。其中,[曾仕强-情绪管理20]这一讲,虽然只是他宏大体系中的一环,却也足以窥见其洞察人性的智慧。今天,我们就以此为引,深入探讨曾仕强教授关于情绪管理的中国式智慧。


情绪,如同我们生命中的潮汐,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平静如镜。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决策、行为乃至身体健康。在西方心理学中,情绪管理常常强调认知行为疗法、情绪宣泄等方法。而曾仕强教授则高瞻远瞩,将情绪管理提升到“修身养性”的国学高度,融合了《易经》的阴阳变化、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顺其自然,以及法家的明察秋毫,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独具东方智慧的情绪管理画卷。


一、情绪的本质:阴阳平衡与中庸之道


曾仕强教授反复强调,情绪本身无所谓好坏。喜怒哀乐,是人的七情六欲,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就像《易经》中的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情绪,而在于情绪是否失衡,是否走到极端。


当喜悦过度,便成了狂妄;愤怒无度,则变为暴戾;忧伤不绝,容易抑郁;恐惧泛滥,则寸步难行。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曾教授认为,所有情绪的困扰,根源都在于未能守住“中庸”。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恰到好处,是平衡和谐。它要求我们在情绪产生时,既不压抑,也不放纵,而是保持一种觉察,让情绪在合理的范围内流动。就像《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其最佳的状态,过一分则偏,少一分则亏。情绪也一样,需要在变动中求得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二、情绪的根源:从外在刺激到内在心性


许多人认为情绪是外界事物引起的,是“他害的”。但曾仕强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情绪的困扰,都是自找的。”这并非指责,而是提醒我们,情绪的最终产生,是由我们内在的心性决定的。外界只是触发的导火索,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解读”,才是点燃情绪火焰的关键。


比如,同样面对批评,有的人会因此愤怒反驳,有的人会沮丧失落,有的人则会虚心接受并改进。这其中的差异,不在于批评本身,而在于个体对批评的认知模式和自我价值的评估。曾教授常说:“中国人是讲道理的,但道理是说给明白人听的。”这份“明白”,就包括了明白自己的心性,明白情绪从何而来。当我们能够洞察到情绪的根源,是源于内心的不甘、贪婪、恐惧、傲慢或无明时,我们就已经迈出了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三、中国式情绪管理的核心:理、情、法的融合


曾仕强教授提出的中国式情绪管理,并非简单的情绪控制,而是一种“理、情、法”的高度融合。


1. 以“理”导情:这里的“理”,指的是天理、道理、伦理,是《易经》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和人生法则。当情绪升起时,我们首先要用理智去分析,去判断,去“明理”。例如,当我们因某事愤怒时,能否冷静思考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愤怒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它符合道义吗?用“理”来驾驭“情”,让情绪不至于脱缰。


2. 以“情”化理:然而,光有“理”是不够的,中国人讲究人情世故。情绪是人之常情,一味地压抑或用理性强制,反而容易适得其反。曾教授强调,我们要学会体恤人情,理解他人的情绪,也允许自己的情绪适当表达。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既要讲原则,又要顾及情面,这正是“情”的智慧。情感的适度表达与沟通,往往能化解许多潜在的冲突和负面情绪。


3. 以“法”约情:“法”并非指法律,而是指规矩、原则和自我约束力。曾教授认为,人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包括社会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做人的底线和原则。当情绪试图突破这些界限时,就必须用“法”来约束。例如,再愤怒也不能动手伤人,再委屈也不能无理取闹。这种“法”的约束,实际上是对自我行为的规范,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理、情、法的结合,构成了曾仕强情绪管理思想的独特之处:既有刚性原则,又不失人情味;既强调理性分析,也允许情感流动。这是一种圆融无碍的智慧。


四、情绪管理的实践方略:觉、察、化、转


理论再好,也需要实践。曾仕强教授在讲座中,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可以概括为“觉、察、化、转”。


1. “觉”——觉察情绪的升起: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当情绪波动时,我们要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第一时间“觉”到它的存在。是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胃部不适?还是内心烦躁?这种觉察,不是评判,而是纯粹的感知。就像《易经》的“观其变”,不加干涉,只是如实地看到。


2. “察”——洞察情绪的根源:在觉察到情绪后,更进一步,我们要“察”其所以然。它为什么会来?是外部事件触发了内心哪个敏感点?是期待落空?是感到不被尊重?是觉得委屈不公?深入洞察,了解情绪背后的深层需求和信念。曾教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情绪根源的洞察,正是“自知”的表现。


3. “化”——化解情绪的能量:一旦洞察了情绪,下一步就是如何“化解”它,而不是压抑它。压抑就像把沸水盖上盖子,只会让蒸汽在内部积聚,最终爆炸。曾教授提倡的是“疏导”,是“转化”。可以通过适当的表达(而非发泄)、转移注意力、寻求合理解决方案、甚至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将负面情绪的强大能量,转化成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动力。例如,与其抱怨,不如思考如何改进。


4. “转”——转变情绪的视角:当情绪无法改变事实时,改变自己的视角,往往能柳暗花明。曾教授常讲“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正是“转念”的智慧。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解读。例如,失去了某物,可以看作是“去旧迎新”的机会;遭遇挫折,可以看作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种“转”的能力,来源于对《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深刻理解。


五、情绪管理与人际关系:圆融与智慧


曾仕强教授的《情绪管理》系列,绝非仅仅关注个体内心,更将其延展到人际关系之中。他认为,一个懂得情绪管理的人,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做到“圆融”而“不树敌”。


我们中国人讲究“给别人留余地,给自己留后路”。这意味着在表达情绪时,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和面子,不能口无遮拦,也不能意气用事。懂得“察言观色”,适时调整自己的言行,是避免冲突、维护和谐的关键。曾教授常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种“中节”,就是在特定情境下,情绪表达的适度与恰当,既真诚又不伤人。


在团队管理和家庭生活中,情绪管理更是领导力和亲和力的体现。一个能管理好自己情绪的领导,更能服众;一个能妥善处理家庭成员情绪的家长,更能营造温馨氛围。这种管理,不是冰冷的控制,而是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他人和自己走向积极。


六、长期修持:情绪管理是终身功课


情绪管理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场马拉松,是一门终身的学问。曾仕强教授将它视为“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易经》所言,世事变幻莫测,我们的情绪也会随之起伏。每一次的情绪波动,都是一次自我觉察和成长的机会。


我们不必追求永远没有负面情绪,那是不现实的。曾教授教导我们的是,如何与情绪和平共处,如何在情绪来临时,不被它牵着鼻子走,而是成为情绪的主人。这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反思和调整。通过不断地“觉、察、化、转”,我们的心性会变得越来越沉稳,越来越通透,最终达到一种“不动心”的境界,并非没有情绪,而是心能定,意能静,从容应对一切变幻。


总结而言,曾仕强教授的情绪管理智慧,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它超越了简单的心理技巧,上升到对生命规律的洞察,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它教导我们,情绪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我们内心的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的心性与智慧。学会运用《易经》的阴阳平衡,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理、情、法”的融合,我们就能更好地驾驭情绪,活出更加从容、和谐、充满智慧的人生。


愿我们都能从曾仕强教授的教诲中汲取力量,成为自己情绪的真正主宰。

2025-10-09


上一篇:告别焦虑,掌控情绪:现代人的科学减压与心境修炼全攻略

下一篇:家有“小情绪”?儿童情绪管理全攻略,助孩子成为情绪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