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常识选择题及详解:洞悉人性的奥秘323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知识博主!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既有趣又实用的话题——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行为如何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群体动态以及社会现象。为了让大家更轻松地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知识,我精心准备了以下几道选择题,并附带详细的解析,让我们一起探索人性的奥秘吧!

一、选择题

1. 以下哪种现象最能体现社会促进效应?

A. 独自练习时,小明弹钢琴水平很高,但在众人面前却紧张出错。

B. 小红在朋友的鼓励下,克服了演讲的恐惧,表现出色。

C. 小刚在小组作业中,由于其他成员不努力,导致他的贡献被忽视。

D. 小丽在图书馆里独自学习,效率很高。

答案:B

解析: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他人注视下,个体在简单或熟练的任务上表现会更好。B选项中,朋友的鼓励和在场观众的存在促进了小红演讲的表现。A选项体现的是社会干扰效应,C选项体现的是社会懒惰,D选项则没有他人存在。

2. “从众”行为的主要心理机制是:

A. 独立思考

B. 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

C. 个人主义

D. 利他主义

答案:B

解析:阿希的从众实验表明,人们从众行为主要受信息性影响(相信多数人判断更准确)和规范性影响(为了获得社会认同而跟随)驱动。A、C、D选项均与从众行为的根本机制无关。

3. 以下哪种现象最能体现“旁观者效应”?

A. 小明看到有人跌倒,立即上前帮忙。

B. 小红独自一人目睹了交通事故,迅速报警。

C. 一群人围观一起打架事件,却没有人报警或制止。

D. 小刚在路上捡到钱包,立即交给警察。

答案:C

解析:旁观者效应是指目击紧急事件时,旁观者人数越多,个体出手帮助的可能性越小。C选项中,多人围观却没有人采取行动,典型地体现了旁观者效应。

4. 态度改变的三要素模型指的是:

A. 认知、情感、行为

B. 知觉、情感、意志

C. 感觉、知觉、认知

D. 认知、记忆、行为

答案:A

解析:态度改变的三要素模型认为,态度由认知(对事物的看法)、情感(对事物的感受)和行为(对事物的行动)三个成分构成,改变其中任何一个成分都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

5. 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者是:

A. 弗洛伊德

B. 荣格

C. 费斯廷格

D. 皮亚杰

答案:C

解析: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莱昂费斯廷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当个体持有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认知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个体为了减轻这种不舒适感,会采取各种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或行为。

6. 刻板印象指的是:

A. 对特定群体成员的个体化认知

B. 对特定群体成员的概括化、简化的认知

C. 对特定群体成员的积极评价

D. 对特定群体成员的消极评价

答案:B

解析: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一群体成员的概括化、简化的认知,它可能带有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但其核心是概括化和简化。

7. 以下哪种沟通方式最容易导致冲突?

A. 积极倾听

B. 换位思考

C. 非暴力沟通

D. 攻击性沟通

答案:D

解析:攻击性沟通,包括人身攻击、指责、威胁等,是最容易激化矛盾、导致冲突的沟通方式。

8. 群体极化指的是:

A.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

B.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冒险

C.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趋于极端

D.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缺乏效率

答案:C

解析:群体极化指的是群体决策的结果往往比个体单独决策时更为极端,要么更保守,要么更冒险,取决于群体成员最初的倾向。

9.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主要探究的是:

A. 从众行为

B. 服从权威

C. 社会促进

D. 去个性化

答案:B

解析: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经典地展示了人们对权威人物的服从程度之高,即使命令是不道德的。

希望通过这些选择题和详细解析,大家能够对社会心理学有一些更深入的了解。社会心理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它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社会。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我们一起探索更多关于人性的奥秘!

2025-05-06


上一篇:心理学基本常识100题:自我测试你的心理素养

下一篇: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点详解及课堂活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