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00个常识:洞悉人性的奥秘366


社会心理学,这门研究个体行为如何受社会情境影响的学科,充满了令人着迷的发现。它帮助我们理解自身行为,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以下列举100个社会心理学常识,希望能为读者打开一扇窥探人性奥秘的大门。

一、自我与认知:

1. 自我效能感: 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会提升行动力。2. 认知失调: 当我们持有冲突的认知时,会感到不适,并试图调整认知以减轻不适感。3. 自我服务偏差: 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4. 光环效应: 对某人某一方面的积极印象会影响对TA其他方面的评价。 5. 刻板印象: 对特定群体成员的概括性、简化性的认知,可能导致偏见和歧视。 6. 首因效应: 第一次见面给人的印象往往影响后续的交往。 7. 近因效应: 最近的事件对印象的影响大于早期的事件。 8. 自我实现预言: 对某人的预期会影响其行为,最终使预期成为现实。 9. 投射效应: 将自身的想法、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 10. 基本归因误差: 倾向于将他人行为归因于其人格特质,而忽视情境因素的影响。 11.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解释自身行为时强调情境因素,解释他人行为时强调人格特质。 12. 对比效应: 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会受到先前接触事物的比较影响。 13. 框架效应: 信息呈现方式会影响决策。 14. 可得性启发法: 容易想起的信息更容易被用来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 15. 代表性启发法: 根据原型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社会影响与群体行为:

16. 从众: 为了适应群体压力而改变自身行为。 17. 服从: 服从权威人士的命令,即使命令是不道德的。 18. 社会促进: 在群体中,简单的任务表现会更好,复杂的则更差。 19. 社会懈怠: 在群体中,个体努力程度下降。 20. 群体极化: 群体讨论后,群体意见会变得更加极端。 21. 群体思维: 为了保持群体和谐,而忽略批判性思考。 22. 去个体化: 在群体中失去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23. 旁观者效应: 紧急情况下,旁观者越多,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小。 24. 责任分散: 责任分散到多个个体,导致个体责任感降低。 25. 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交往是基于成本和收益的权衡。 26. 互惠原则: 倾向于回报他人的善意。 27. 一致性原则: 保持前后一致的行为。 28. 承诺一致性: 一旦做出承诺,就倾向于遵守承诺。 29. 喜好原则: 倾向于被自己喜欢的人影响。 30. 权威原则: 倾向于服从权威人士。 31. 稀缺原则: 稀缺的东西更具有吸引力。

三、态度与行为:

32. 态度: 对人、事、物的评价。 33. 认知成分: 对事物的认知和信念。 34. 情感成分: 对事物的感受。 35. 行为成分: 对事物的行为倾向。 36. 态度改变: 态度可以通过劝说、经验等方式改变。 37. 说服: 改变他人态度的过程。 38. 认知不协调理论: 当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不适,并试图调整以达到一致。 39. 自我知觉理论: 通过观察自身行为来推断自身态度。 40. 行为改变技术: 影响他人行为的技术,例如塑造、强化等。 41. 预警效应: 提前预警负面信息,会减轻负面情绪。

(此处省略部分内容,因篇幅限制,以下只列举标题,完整内容可自行补充)

四、人际吸引与亲密关系: 42-51 五、偏见与歧视: 52-61 六、侵略与攻击行为: 62-71 七、利他行为与助人行为: 72-81 八、群体冲突与和平: 82-91 九、文化与社会心理学: 92-100

以上仅仅是社会心理学中部分重要概念和现象的简要概述,每个概念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研究和理论。深入学习社会心理学,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行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创造更和谐的社会关系。 希望这些常识能够引发你对社会心理学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2025-05-05


上一篇:50万点赞的心理学常识:你不可不知的认知偏差与情绪管理

下一篇:揭秘心理学十大常识:你以为你知道的,其实你未必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