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心理学视角下的定义、形成与影响188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常识”一词。它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不言而喻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常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是与我们的认知、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经验紧密相连的一个动态概念。

一、常识的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中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被普遍接受的“常识”定义。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它:首先,常识指的是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大多数人普遍接受并认为是真实的知识或信念。这些知识通常是通过经验学习、社会化过程以及群体间的知识传播而获得的。它并非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而是基于日常观察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其次,常识具有实用性,它能指导人们的行为,帮助人们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最后,常识具有相对性,它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文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一个时代的常识,在另一个时代可能被视为谬误;一个文化的常识,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并不适用。例如,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地心说”是常识,而如今,我们知道“日心说”才是正确的。

二、常识的形成机制

常识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机制:1. 经验学习: 这是常识形成最主要的途径。通过直接的感知经验、反复的实践活动,人们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常识。例如,人们知道火会烫伤,这是通过亲身体验或观察他人被烫伤而获得的常识。2. 社会学习: 社会环境对常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观察、模仿、语言交流等方式,人们学习并内化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知识和信念。例如,人们学习遵守交通规则、尊重长辈等,都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常识。3. 认知偏差: 常识的形成也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性地注意、记忆和解释信息,以符合自己已有的信念和期待。这可能会导致一些错误的常识被形成和传播。例如,确认偏差会让人们更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相反的证据,从而导致形成一些偏颇的常识。4. 文化传承: 文化传统和社会规范对常识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形成的常识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在一些文化中,人们认为“孝顺父母”是重要的常识,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更强调个人主义。

三、常识的影响

常识对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社会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1. 指导行为: 常识作为一种隐性的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决策。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凭借常识来判断是非、处理问题,而无需经过复杂的推理和分析。2. 塑造认知: 常识框架了我们的认知结构,影响着我们对世界信息的理解和解释。它就像一副眼镜,影响着我们看世界的角度。3. 维持社会秩序: 常识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许多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都是基于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而形成的。4. 阻碍创新: 有时,常识也可能成为创新的障碍。当人们过于依赖既有的常识时,就可能难以接受新的思想和观点,从而阻碍社会进步。5. 引发误解和冲突: 由于常识具有相对性和文化差异性,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常识可能存在冲突,从而引发误解和冲突。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个人空间的认知差异,就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和冲突。

四、结语

常识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认知、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理解常识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社会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对既有的常识进行反思和检验,避免被错误的常识所误导。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更新我们的常识,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2025-04-29


上一篇:生理心理常识大全:身心健康的关键指南

下一篇:轻松漫画学心理健康:解压、焦虑、抑郁,你的心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