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你必须了解的心理学基础常识:洞悉自我与他人254


心理学,这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看似高深莫测,其实蕴含着许多简单易懂却能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常识。了解这些基础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并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50个心理学基础常识,开启一段奇妙的心理学之旅。

一、认知与感知:

1. 选择性注意: 我们的大脑无法处理所有信息,会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例如,我们更容易注意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2. 确认偏差: 我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相矛盾的信息。
3. 框架效应: 相同的信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例如,“90%的存活率”比“10%的死亡率”更让人接受。
4. 认知失调: 当我们的行为与信念不一致时,我们会感到不适,并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行为来减轻这种不适。
5. 光环效应: 我们对一个人的某一方面的印象会影响我们对其其他方面的评价。例如,一个长得好看的人,我们可能更容易认为他/她也很聪明。
6. 刻板印象: 我们对特定群体成员的预先设定的、概括性的看法,往往是不准确且不公平的。
7. 首因效应: 我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对以后的印象产生持久的影响。
8. 近因效应: 最近发生的事情对我们的印象影响更大。
9. 可得性启发法: 我们更容易想起的信息,往往被认为更重要或更常见。
10. 代表性启发法: 我们根据事件的典型性来判断其发生的概率。

二、情绪与动机:

11. 情绪传染: 情绪可以像传染病一样在人群中传播。
12. 情绪调节: 我们有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13. 自我效能: 我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成就。
14. 内在动机: 源于自身兴趣和价值观的动机。
15. 外在动机: 源于外部奖励或压力的动机。
16.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类需求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17. 归因理论: 我们如何解释事件的原因,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18. 压力应对机制: 面对压力,我们采取的不同的应对策略。

三、社会心理学:

19. 从众效应: 为了适应群体而改变自身行为的倾向。
20. 服从权威: 服从权威人物指令的倾向,即使指令是不道德的。
21. 社会比较理论: 我们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
22. 旁观者效应: 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越多,个人出手帮助的可能性越小。
23. 群体极化: 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体决策更极端。
24. 群体思维: 为了维护群体和谐而放弃批判性思维的现象。
25. 社会交换理论: 人际关系建立在相互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
26. 互惠原则: 我们倾向于回报他人的善意。

四、人格与发展:

27. 人格特质: 相对稳定的个人行为模式。
28. 大五人格模型: 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性。
29. 心理防御机制: 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和痛苦的无意识策略。
30. 依恋理论: 早期依恋关系对成年人关系的影响。
31.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32. 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33.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五、异常心理学:

34. 焦虑症: 过度焦虑和担忧。
35. 抑郁症: 持续的悲伤和绝望。
36. 精神分裂症: 思维和感知的严重障碍。
37. 强迫症: 重复性思维和行为。
38.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性事件后产生的精神障碍。

六、其他:

39. 积极心理学: 关注人类的优势和幸福。
40. 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行为来治疗心理问题。
41. 认知疗法: 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治疗心理问题。
42. 人本主义疗法: 强调个人潜能和自我实现。
43. 催眠疗法: 利用催眠状态来治疗心理问题。
44. 心理测验: 用于评估心理状态的工具。
45. 潜意识: 我们意识不到的心理过程。
46. 梦: 潜意识活动的体现。
47. 暗示: 对他人行为和想法的影响。
48. 移情: 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
49. 同情: 对他人不幸的怜悯和关怀。
50. 自我觉察: 对自身思想、情绪和行为的觉知。

以上50个心理学基础常识只是冰山一角,心理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需要持续学习和探索。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2025-04-07


上一篇:心理测试趣味题:解开你潜意识的秘密

下一篇: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你必须了解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