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50个基础常识:了解自我,洞悉他人335


心理学,这门探索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看似高深莫测,实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一些基础心理学常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本文将介绍50个心理学基础常识,带你开启一段探索内心世界的旅程。

一、认知与感知:
选择性注意:我们的大脑无法同时处理所有信息,会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例如,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能专注于与自己交谈的人的声音。
确认偏差:我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已有信念的证据,而忽略或低估与之冲突的证据。
框架效应:相同的信息,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例如,“90%的存活率”比“10%的死亡率”更让人安心。
光环效应:我们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会影响我们对其各个方面的评价。例如,认为一个人很漂亮,就可能认为他/她也很聪明。
刻板印象:我们对特定群体成员的概括性认知,可能是不准确或带有偏见的。
首因效应:第一次接触的信息对我们印象的影响最大。
近因效应:最近接触的信息对我们印象的影响最大。
知觉恒常性:我们感知到物体的属性(大小、形状、颜色等)保持不变,即使其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发生变化。
视觉错觉:由于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我们会感知到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视觉图像。

二、情绪与动机:
情绪的六个基本维度: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厌恶。
情绪感染:情绪会在人群中传播。
内隐记忆:我们无法有意识地回忆起的信息,但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动机:驱使我们行动的内在或外在力量。
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力的相信和掌控感。
目标设定:设定明确、可衡量、可实现、相关且有时限的目标能提高效率。
延迟满足:为了获得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的诱惑。
压力: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应对机制:应对压力的方式,例如积极的应对方式包括问题解决和寻求社会支持。

三、社会心理学:
从众:为了符合群体规范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服从: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
社会比较: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
群体极化: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极端。
群体思维:为了保持一致性而抑制批判性思维。
旁观者效应:在紧急情况下,旁观者越多,单个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小。
社会交换理论:人际关系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之上。
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例如帮助他人。
攻击行为:旨在伤害他人的行为。
偏见: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负面态度。
歧视:基于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或个体采取不公平的待遇。

四、人格与发展:
人格特质: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
五大人格特质: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性。
心理防御机制:保护自我免受焦虑和痛苦的方式,例如压抑、否认、投射。
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道德发展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

五、心理健康与异常:
心理健康:心理状态良好,能够适应生活。
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心理状态。
焦虑症:过度担忧和紧张。
抑郁症:持续的悲伤和绝望。
精神分裂症:严重的精神疾病,伴有幻觉和妄想。
心理治疗:帮助人们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的方法。


六、其他:
潜意识:我们意识不到的心理过程。
梦:潜意识的表达。
暗示:间接地影响他人的行为或想法。
催眠:诱导意识状态改变的技术。
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以上只是心理学基础常识的冰山一角,深入学习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训练。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记住,心理学并非神秘的巫术,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的一门科学。

2025-04-06


上一篇: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宝爸宝妈必备小常识

下一篇:幼儿心理健康防疫宝典:守护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