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心理学常识题库:涵盖认知、发展、教育及社会心理学157


师范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胜任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心理学知识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还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人际交往能力。本文整理了一系列师范专业心理学常识题库,涵盖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四个重要方面,旨在帮助师范生系统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部分

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类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识性问题:
什么是感觉适应?举例说明。 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对持续刺激的敏感性下降的现象。例如,刚进入黑暗的房间感觉很黑,过一段时间后就能适应黑暗,这就是感觉适应。
简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区别。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持续时间短暂;长时记忆容量巨大,持续时间长久,信息可以长期保存。 短时记忆主要依靠神经元活动维持,而长时记忆则涉及到神经结构的改变。
解释什么是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认为,人们对概念的理解是基于一个典型的或代表性的例子(原型),对新事物的判断是通过与原型进行比较来完成的。
简述问题解决的几种策略。 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算法、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搜索法等。
什么是功能固着?举例说明。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传统用途,而忽视其潜在的其它用途,从而影响问题解决。例如,只把锤子当作敲钉子的工具,而忽略它可以用来砸碎玻璃。


二、发展心理学部分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包括各个阶段的认知、情绪、社会性发展等。以下是一些常识性问题: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理论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危机,顺利度过这些危机才能健康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任务和挑战。
简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含两个阶段,分别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青春期是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特点包括:独立性增强、自我意识强烈、情绪波动大、寻求认同等。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有哪些? 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包括:认知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变化、社会角色转变等。


三、教育心理学部分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学习和教学的心理规律,旨在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以下是一些常识性问题:
什么是学习迁移?举例说明。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例如,学习了游泳后,学习滑水会更容易。
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应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学生应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指将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简述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强化理论强调通过奖赏或惩罚来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例如,对于良好的学习行为给予鼓励和表扬。
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 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运用合适的课堂规则和激励机制。


四、社会心理学部分

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社会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以下是一些常识性问题:
什么是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环境的认知过程。
什么是从众?举例说明。 从众是指个体屈服于群体压力而改变自己行为和态度的现象。例如,阿希的从众实验。
什么是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 社会促进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表现会因他人的在场而得到提高;社会懈怠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努力程度会因责任分担而降低。
什么是态度?态度的三要素是什么? 态度是个体对社会事物持有的相对稳定的评价倾向,三要素是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
什么是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指个体对某一群体持有消极的、不合理的评价;歧视是指个体对某一群体采取不公平的对待。


以上只是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问题,师范专业学生需要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心理学知识。 希望这些问题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心理学常识,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5-04-03


上一篇:守护心灵防线:公安心理健康预防常识

下一篇:心理健康图解:读懂你的情绪与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