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统计学案例分析:从焦虑问卷到显著性差异的解读191


心理统计学是心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为我们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提供了量化的依据。 然而,单纯掌握统计方法并不能保证研究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将统计方法应用于实际案例,并能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读。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阐述如何运用心理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并解释结果的含义及局限性。

案例: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假设我们想研究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选取了100名大学生作为样本,分别使用标准化的焦虑自评量表(例如,STAI)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他们的焦虑水平和睡眠质量进行评估。STAI量表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水平越高;PSQI量表分数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数据收集与处理:

收集完数据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检查缺失值、异常值以及数据的正态性。例如,我们可以使用箱线图(boxplot)来检测异常值,使用Shapiro-Wilk检验来检验数据的正态性。如果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需要考虑使用非参数检验方法。

数据分析:

为了研究焦虑水平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皮尔逊相关系数(r)可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强度和方向。r的取值范围为-1到+1,r=0表示没有线性关系,r>0表示正相关(焦虑水平越高,睡眠质量越差),r

2025-04-01


上一篇:少女歌剧角色心理深度解析:从舞台到内心

下一篇: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理历程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