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186


一、课程性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是小学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培育和行为技能的获得,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为目标,具体包括:*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
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学会管理和调控情绪;
有效地进行人际沟通,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应对压力和挫折,培养坚韧和适应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六个主题:* 认识自我:自我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概念、自我接纳。
* 情绪管理: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情绪控制。
* 人际交往:沟通技巧、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冲突解决。
* 压力应对:压力的来源、压力管理、求助意识。
* 心理品质:自信、乐观、坚强、责任感。
* 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求助途径、常见心理问题预防。

四、教学原则本课程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尊重和接纳:尊重每一位小学生的差异性,接纳他们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
体验式学习:通过创设体验式学习情境,让小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和体验。
循序渐进: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游戏化教学:运用游戏、活动等趣味性形式,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家校合作:重视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五、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应多元化,包括:*
观察评价:观察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力和情感表达等。
作品评价:评价小学生创作的绘画、手工、小故事等作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课程教学效果。
个案研究: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培育和行为技能的获得,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5-01-05


上一篇:生命安全心理健康测试:提高你的意识,保护你的健康

下一篇:22 部委联合发文,促进心理健康水平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