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335


课题: 自信心与人际交往
年级: 小学四至五年级
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
* 了解自信心的含义和重要性。
* 认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心。
* 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 行为目标:
* 能够表现出自信的行为。
* 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
教学重点:
* 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
* 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的原则。
教学难点:
*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信心和人际交往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播放一段小视频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 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自信心和人际交往的理解。
二、讲解新知(20分钟)
1. 自信心(10分钟)
* 教师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自信心的含义:相信自己能完成某事的能力。
* 讨论自信心的重要性:积极的心理状态、高效的学习、健康的人际关系。
* 分享提高自信心的技巧:积极的自我对话、制定可实现的目标、接受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
2. 人际交往(10分钟)
* 教师演示人际交往的原则:尊重、理解、倾听、沟通。
* 讨论不同类型人际关系:朋友、同学、家人。
* 讲解人际交往中有效沟通的技巧:清晰表达、倾听他人的观点、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
三、课堂活动(25分钟)
1. 自信心展示(10分钟)
*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可以表现自信的场景和行为。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练习表现自信。
2. 人际交往演练(15分钟)
* 模拟情境:创造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练习人际交往技巧。
* 同伴反馈:学生互相观察并提供反馈,帮助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 小组竞赛:让小组设计一个方案,展示他们对自信心和人际交往的理解。
* 课堂总结:回顾课上重点内容,让学生总结自信心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5分钟)
* 回忆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场景。
* 撰写一段日记,记录提高自信心和改善人际交往的具体行动计划。
六、课堂反思(5分钟)
*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2024-12-26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 | 考前指南

下一篇:大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认识、应对和寻求帮助